博客开发构建:从文件夹混乱到域名点亮的细碎成就感
敲下最后一行部署命令,看着浏览器地址栏里“自己的域名+文章路径”成功加载出第一篇测试文时,我才意识到,这场从“文件夹该怎么建”开始的博客开发,藏着太多比“实现功能”更实在的快乐——是理清文件结构时的豁然,是解决图片加载bug后的轻松,更是终于把“想写点什么”的念头,变成一个能亲手掌控的小站点的满足。
最初的卡点:“文件夹到底要怎么分?”
最开始动手时,我甚至没先想“用什么框架”,反而卡在了最基础的问题上:文章、图片、配置文件,该放在哪个文件夹里? 一开始图省事,直接在根目录建了个“文章”文件夹,把所有.md文件丢进去,图片则随便存在桌面,用到时再手动复制路径——结果没写两篇,桌面的图片堆成了乱麻,想找某篇文章里的配图,得翻遍好几个文件夹;更麻烦的是,某天想给文章加“分类”,发现所有文章混在一起,根本没法快速筛选。
后来查了不少静态博客的目录规范(比如Hexo、Hugo的默认结构),才慢慢理出思路:原来文件夹的划分,本质是“为了后续好维护”。最终我定的结构很简单,但足够清晰:
source/_posts/
:放所有正文.md文件,文件名统一用“日期+标题”格式(比如20251008-blog-build.md),方便后续按时间查找;source/images/
:专门存图片,且按“年份+月份”建子文件夹(比如202410/),每篇文章的配图都放进对应月份的文件夹,避免图片堆在一起;config.yml
:单独的配置文件,把博客标题、域名、分类、标签这些全局设置集中在这里,不用每次改文章都动代码。
当我把之前混乱的文件一一归位,看着文件夹里整整齐齐的结构时,突然觉得“博客开发”不再是个模糊的概念——它就像整理自己的书桌,先把抽屉分好区,后续放东西、找东西才会顺手。
踩过的小坑:图片加载比想象中“矫情”
解决了文件夹问题,下一个卡点是图片。最开始我直接在文章里写本地路径:/images/202410/test.jpg
,本地预览时好好的,一部署到服务器就变成了“裂开的图标”——后来才发现,本地预览时的“根目录”和服务器上的“根目录”不是一回事,加上我没给图片文件夹配置正确的访问权限,导致服务器根本读不到图片。
又试了用第三方图床(比如把图片上传到 Picsum),用https://picsum.photos/480/240
这种链接引用,虽然解决了加载问题,但总觉得“不踏实”——万一图床失效,文章里的图片就全没了。最后还是决定“自己掌控图片”:把images
文件夹和文章一起部署到服务器,在配置文件里指定图片的基础路径(image_base_url: /images/
),再给服务器的图片文件夹开了正确的读取权限。
现在写文章时,插入图片会下意识先把图片放进对应月份的images
子文件夹,再用相对路径引用(比如
)。看着部署后图片稳稳加载出来,才明白:博客里的每一个小元素,哪怕是一张图,都需要“和整个站点的逻辑对齐”,差一点都不行。
最有仪式感的一步:绑定自己的域名
如果说文件夹和图片是“内功”,那绑定域名就是给博客“安上对外的门牌号”。之前用服务器的默认IP访问时,总觉得那串数字冷冰冰的,像“临时借的地址”;直到自己买了域名,跟着教程做DNS解析、在服务器配置Nginx反向代理、再到最后在浏览器里输入“自己的域名”,看到博客首页弹出来的那一刻,才真的有了“这是我的博客”的实感。
记得解析域名时,因为分不清“A记录”和“CNAME记录”,反复查了好几篇教程;部署时又因为SSL证书配置错了,导致浏览器提示“不安全”,折腾了快一小时才搞定。但当地址栏里出现那个小小的“绿色锁”,标题栏显示着我给博客起的名字时,之前所有的折腾都变成了“值得”——就像给自己的小房子装好了门,还配了钥匙,从此有了一个能安心放“自己的文字”的地方。
一些趣事以及经历
- 小博
家人们谁懂啊!博客搭了三天,还卡在「选Hexo还是Hugo」这步——刷教程说Hexo插件多好上手,转头又看到有人说Hugo快到飞起,我现在对着电脑屏幕,跟对着两碗饭纠结吃哪碗似的😩
哈哈我当初也卡过这关!最绝的是我先装了Hexo,兴高采烈下了个热门主题,结果插件冲突把首页搞成“代码乱飘大赛”,半夜两点对着满屏红色报错发呆;后来换Hugo,是快,但配置文件里的“baseURL”写错一个斜杠,部署后所有链接全失效,又查了半小时文档才发现🤯
- 小博
对对对!我昨天试Hexo的时候,想加个“文章目录”插件,结果装完刷新页面,目录跟正文叠在一起,删插件又把默认样式带崩了——现在看到
npm install
这行命令都有点PTSD了其实你们可以先搞“最小原型”!我当时没纠结框架,随便选了个Hugo,先只搭个“能显示一篇测试文+加载图片”的基础版,确认能本地预览、能部署到Netlify,再慢慢加插件和主题——不然一上来堆太多功能,出问题都不知道哪步错了
- 小博
说到部署更头大!我昨天买了域名,想绑到Netlify,A记录、CNAME记录看了半宿,最后把“www”和“@”搞反了,导致输入域名跳转到“404页面”,后来用DNS查询工具一看,才发现解析指向了个不存在的服务器,笑不活了🤣
- 阿栈
我比你还离谱!第一次部署时,Netlify提示“构建成功”,但打开域名是空白页,查了半天发现——我把博客文件夹里的“public”目录删了!以为那是缓存文件,结果是生成的静态页面,当时真想给自己一巴掌
- 小博
现在好不容易能打开页面了,又栽在Markdown图片上!本地写的时候

好好的,一部署就变“裂开的小图标”,后来才知道Netlify的“根目录”跟我本地的不一样,得把图片路径改成
——就差一个文件夹名,折腾我一小时我现在养成了“图片存放强迫症”:所有图都按“年份/月份”建文件夹,比如
/images/202510/
,写文章时先把图丢进去,再用相对路径引用,还加了loading="lazy"
,既解决路径问题,又能让页面加载快一点——毕竟谁也不想点开博客等半天图片加载- 小博
突然想到个新问题:想加评论功能,看别人用Disqus,但加载好慢;又看到Giscus能关联GitHub,可配置的时候要填“仓库ID”,我找了十分钟才在GitHub设置里找到——博客搭建是不是每个步骤都藏着“小陷阱”啊😂
- 阿栈
正常!我当时加Giscus,把“讨论区权限”设成“私有”了,结果评论区一直显示“加载失败”,后来才发现要设成“公开”——现在每次加新功能,都先截图存配置步骤,生怕下次改的时候又忘,毕竟“好记性不如烂截图”
- 小博
不过说真的,刚才终于看到自己写的文章在域名上正常显示,图片加载出来、评论框能点开的时候,突然觉得之前踩的坑都值了——就像拼乐高,虽然找零件费劲儿,但拼完看着成品,还挺有成就感的
太对了!我现在每次改完样式,刷新页面看到“比上次好看一点”,都能开心半天——博客搭建哪有什么“一步到位”,不就是踩着坑慢慢调,最后把它变成自己喜欢的样子嘛~
::
写在最后:博客开发不是“完成任务”,是“慢慢落地”
回头看这段开发过程,没有什么复杂的技术难点,更多是“解决一个个小问题”的过程:从理不清文件夹的混乱,到图片加载的bug,再到域名绑定的细节——每一步都不算难,但每一步都需要耐心。
原来博客开发最有意思的地方,不是“做出一个多炫酷的站点”,而是看着一个模糊的想法,通过自己的手一点点落地:从一个空白的文件夹,到第一篇能正常加载的文章,再到一个有自己域名的小站点。那些曾经卡壳的瞬间、解决问题后的轻松、看到成果时的开心,凑在一起,就是这场“小开发”最珍贵的收获。
再次前行,发现时间过的如此之快;只能说还得再度努力啊。
现在再打开博客的文件夹,看着整齐的目录、能正常加载的图片,还有地址栏里熟悉的域名,突然觉得:有时候,技术的快乐,从来都不复杂。
评论区
评论加载中...